山西讯:杨懿
太原十九中:生活学习“双导师” 解决难题“一对一”
3月25日全省高三学生返校复课。没有食宿条件的学校,是否能解决实际困难,帮助没有住校经历的高三学生迅速步入正轨,专心学习备战高考。太原市第十九中学校(以下简称“十九中”)就是这样一所中学,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关怀帮助下,太原市卫生学校及时伸出援手,使太原十九中高三年级的学生在太原卫生学校顺利复学。如今,复课已一周,这些学生感受如何呢?
住宿——师生宿舍相邻
3月25日,138名十九中高三学生拎着行李走入太原卫校,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开始的高考前最后的冲刺。迎接他们的是干净的宿舍、宽敞的教室。在这之前,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共36名十九中教导团队和13名太原卫校后勤工作人员,全部通过核酸检测,入校开始全封闭生活。
4月2日上午10时,经过体温测试、健康码认证和登记等环节,记者进入了该校,这时候学生们全部都在教室。“太原卫校给与了很大的帮助。”十九中校长张代军开门见山的说:“不仅提供硬件设施,还留下厨师、保洁等后勤保障人员。”相关部门都对学校的防疫工作进行了指导和帮助。
在住宿上,学校严格按照健康知识手册要求,每个宿舍最多安排三名学生,学生床位相隔。每天上课时间,宿舍全部开窗通风。“学生们没有住校经历,学校特意安排了生活导师,每名导师负责6名学生,老师的宿舍穿插在学生宿舍之间,方便检查宿舍和一天三次测体温,也方便学生及时找到老师。”分管生活的副校长刘宏晋说。在开学前,学校储备了不少防疫物资,如保证宿舍、食堂、教学楼有消毒洗手液,为学生每天发放1个一次性口罩,每天两次全面消杀等等。“在家时孩子们的作息时间不统一,但在学校每天晚上11点熄灯睡觉,这是大家这一周来最不适应的一件事,但孩子们很快就调整了状态。”生活导师郭馨说,生活导师还身兼“心理师”,帮助不适应寄宿制生活的学生转移注意力,尽量不想家,鼓励他们独立成长。
吃饭——师生标准相同
午餐时间,学生和老师一起错峰前往食堂就餐,就餐标准相同。取餐时,大家有序地排着队。由于相互间保持一定距离,取餐的队伍从食堂窗口排到了教学楼东侧。
当天的午餐不错,既有鱼香肉丝、蘑菇油菜、狮子头,也有米饭、紫菜蛋汤、玉米。“我在学校吃得比家里还好。”一位学生看着餐盘中的食物兴奋地说。
就餐时,学生们每人一桌,保证相互之间有2米距离,并且座位固定。菜谱由刘宏晋制定,一周一份菜谱,每天不重样,但保证每天有牛奶、鸡蛋和水果。刘宏晋表示,为了让学生们吃好,学校还做了一次食堂满意度调查。按照调查结果,校方让食堂依学生的口味烹饪,分两次备餐,以保证在后面吃饭的学生们都能吃到热乎饭。学校还根据学生们的口味对饭菜做出调整,例如每天一个鸡蛋,但也会分水煮、荷包、油煎等不同做法。“老师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让我不在恐慌,全身心投入学习中。”1704班学生王怡雯在日记中说道。孩子们通过集体生活,也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每次都不剩饭菜,饭后餐桌也打扫的干干紧紧。”刘宏晋说。
学习——导师全程指导
“学习导师”是十九中上学期就开始尝试探索的一项制度。由学生自己选择其喜欢或薄弱学科的一位导师,这位导师将“一对一”针对每位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提出学习规划、与其他科目老师的协调和学习方法的调整等,帮助孩子们快乐学习,快速成长。十九中的20名高三教师所负责的学生,少则三四人,多则七八人。一位学生告诉自己的导师张爱勤:“我不太喜欢上网课,每次和老师连麦总有莫名的紧张。”张老师耐心给学生解释,这是因为线上教学时,学生与老师隔着屏幕,缺乏有效监督及人性化的沟通,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直接的情感交流设置了障碍。一番解释之后,学生心中的“疙瘩”解开了。
3月27日,学校组织了次摸底考试,以掌握前一段时间网课的教学效果。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贾文英说,此次考试成绩并不理想,这与学生网课学习自觉性不强、方式不当和效率不高等密切相关。成绩出来后,学生们纷纷拿着试卷请导师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明确学习方向。1705班的学生均为艺术生,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文化课基础薄弱。该班班主任林瑞英既是一名英语老师,也是7名学生的导师。她说,这个班的孩子特别渴望能快速提高成绩,但往往方式方法不对,这就更需要引导。
“为了孩子能取得好的高考成绩,所有高三老师没一位请假,没一位提出任何困难。”校长张代军感慨地说,武春亮和郭馨都是十九中的高三教师,为了上课,带着9岁的女儿一起住了校。还在哺乳期的教师段俊渊,接到通知就毅然决定给孩子断奶,返回岗位。“希望通过此次特殊的机会,既锻炼教师队伍,让老师更了解学生。又教育学生,不仅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最终探索具有十九中特色的智慧教育之路。”张代军说。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