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彩纸左右折叠,一把小剪刀灵活转动,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冯元平魔术般地变出了一枚精巧的剪纸戒指。今年63岁的他是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冯元平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的会员。他将自己对剪纸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不断融入作品,剪刀划过,变幻出万千世界,更为剪纸艺术增添一抹新的亮色。
冯元平剪出的蝴蝶栩栩如生。
文化遗产互相融合
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独特的视觉形象和造型艺术,可以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包含其中。在冯元平看来,蕴涵着独特文化信息、能让人会心一笑的剪纸作品远比普通的花鸟剪纸更有趣。
沈阳故宫、清昭陵的历史文化;各类民族服饰器物上的图腾文化;二十四节气的农耕文化……冯元平把剪纸这项非遗技艺与其他文化遗产相结合,将“无形”化为“有形”、让“有形”更添意蕴,不仅令自己的剪纸作品更具文化内涵,同时也为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力量。
“文化是互通互融的,剪纸艺术与地域文化也密不可分。”冯元平说。“在黑龙江,人们会用鱼皮做剪纸,吉林用树皮,所以北方剪纸的风格相对粗犷质朴。山西则是窑洞剪纸居多。南方剪纸以纤细秀丽为特点,这都是地域文化造成的。”
“冯元平抗疫剪纸作品”明信片
剪纸抗疫致敬逆行者
冯元平的剪纸作品集也是一个特殊的“记录本”。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娴熟高超的剪纸技巧,他用一幅幅剪纸作品记录着时代的变化。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作品。”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冯元平收集一线工作人员的照片,创作了以钟南山、李兰娟等专家院士和一线医护人员、志愿者为主角的剪纸作品,记录社会各界的奉献者。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冯元平的作品主题紧跟时代变化。他说:“这次疫情期间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我用剪纸的方式,把这种正能量二次加工,传播出去,变成对前线逆行者们的鼓励和致敬。”
今年4月,这套以战“疫”为主题的剪纸作品被制成明信片,以邮折形式正式发布。一个月前,100套“冯元平抗疫剪纸作品”明信片,通过辽宁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赠予大连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和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的留学生们,以剪纸的形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抗疫故事。如今,冯元平又马不停蹄地将自己投入到“奋进小康共谱新篇”主题剪纸作品的创作中……
“奋进小康 共谱新篇”主题剪纸
剪纸技艺走向世界
“不是用剪子剪出来的才叫剪纸,刻纸画、纸贴画都通属于剪纸范畴,只是种类不同。”冯元平说着,拿起一张纸折叠后快速撕了几下,便撕出了一个双喜字。“它也是剪纸。”
在他的作品中,有这样几秒钟就能完成的“小魔术”,也有需要多次尝试、打磨的作品。“最近我拍了很多汽车轮胎的照片,看看怎么把这种花纹融到剪纸中。传统技艺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向前发展。”
冯元平与老人讨论剪纸技艺。
在冯元平心中,非遗手艺人分为实践者、推广者和文化的持有者三个阶段,能做、会教、创新思考是三者的区分标准。2012年6月,冯元平剪纸艺术馆成立。在这间不足三十平米的小工作室里,冯元平研究新花样、整理老作品,与外地来访者讨论交流,每周三还会定时对外开放,为社区报名学习的老人授课。
外国留学生认真学习剪纸艺术。
很多时候,冯元平都是“走出去”授课。他走出艺术馆,将剪纸技艺带进学校、部队、工厂和社区;走出国门,到俄罗斯、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在传播的过程中,冯元平认识到,剪纸技艺走向世界,融合与创新至关重要。“在俄罗斯,你剪一个‘喜’字,外国人不了解其中含义,剪一个俄罗斯风情的套娃,他们都很兴奋。这需要提前了解当地文化。”
来源:辽宁幸福老人报
记者 高吉
摄影 视频记者 王茜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