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甲卓
成家33年,难事不断,可凌源市刘杖子乡郭杖子村的于凤芝却不畏惧,用大爱扛起一个家,谱写了一曲令人钦佩的道德赞歌。日前,她的家庭被评为朝阳市第二届“最美农民工家庭”。
1984年,20岁的于凤芝嫁给了邻村青年侯珍。婚后,于凤芝发现,一家七口只有她和丈夫可以正常劳动。婆婆患心脏病,需要人伺候;公公患老年性气管炎,什么活也干不了;二大伯哥智力障碍,生活无法自理;两个正在上学的小姑子,其中一个还患先天性心脏病。新婚的喜悦还未消散,于凤芝第二天就开始下地干活,跟丈夫一起扛起了这个大家庭的重担。
1988年,小姑子病重住院,于凤芝陪护在床边。她每天给小姑子洗脸、梳头、喂饭,就像对自己亲妹妹一样。治疗一年多,小姑子病情恶化去世。又过了一年多,公婆双双病倒,婆婆开始卧床不起,于凤芝的负担更重了。
每天早晨,于凤芝总是第一个起床。做饭之前,先冲一个糖水鸡蛋,端到公公枕边。做完饭,于凤芝不仅要给公公和二大伯哥盛好,还要坐在炕沿一勺勺地喂婆婆。等到自己吃时,饭菜都已经凉了。后来,丈夫外出打工,于凤芝在家既要照顾公婆和二大伯哥,又要拉扯年幼的儿子,同时还负担家里十几亩地的春种秋收,劳累程度可想而知。
1995年,卧床5年的婆婆检查出肝癌。于凤芝每天陪在身边,喂水喂饭、端屎端尿,让老人体面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时光。又过了三年,公公老病复发。去世前,老人拉住于凤芝的手,叮嘱她一定要照顾好二大伯哥。于凤芝流着泪承诺:“爸您放心吧,只要有我吃的,就不能饿着他。”后来曾有人劝于凤芝:“你二大伯哥是五保户,符合去养老院的条件,就把他送走吧,你的负担也能轻点。”可于凤芝不肯,她说:“养老院哪有家里条件好,我答应公公,一定会照顾他到老的。”
2006年,儿子娶了媳妇。乡亲们对于凤芝说:“终于熬成婆婆啦,以后多了帮手,你也能轻松点了。”可谁知,轻松的日子没过多长时间,有孕在身的儿媳妇突然高烧,检查了10多天才确诊是双肾结石,胎儿压迫导致双肾化脓。在医生的建议下,于凤芝劝说儿媳打掉了孩子,并做了肾结石摘除手术。这期间,于凤芝像亲妈一样悉心照料着。
不料想,又过了三年多,儿媳又突发重病,人如同植物人一般,一动不能动。于凤芝带着她在沈阳等地医院反复检查,终于确诊这种病叫格林巴利综合征,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儿媳推进了急救室,于凤芝回家筹医药费。就这样,每隔几天,于凤芝就带着两万元来看儿媳,交完钱,当晚返回家再去张罗下一个两万元。当医院第三次下达病危通知时,于凤芝无法抑制悲伤的情绪,坐在自家院子里号啕大哭。
治疗一段时间后,儿媳的病情一点不见好转。亲家说:“把孩子接回家吧,你们已经尽力了,钱也没少花。”可于凤芝不肯,她说:“媳妇进了我家门,就是我家人,不治到最后不甘心。”于是,一家人回到凌源,采用针灸等方法继续治疗。也许老天被于凤芝一家所感动,两个月后的一天,于凤芝突然发现儿媳的脚趾动了一下,她说:“我当时想,这不是奇迹降临我们家了吗,心里顿时亮堂起来了。”
后来,恢复知觉的儿媳从医院回到家中康复,于凤芝又担起了照顾儿媳的重任。每天清晨,于凤芝起早下地干活,然后回家给儿媳做饭、照顾她洗漱,一切收拾好后,又扶着儿媳在院里做康复训练。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儿媳妇终于可以自理了。2014年,身体康复的儿媳给于凤芝生了一个大胖孙子。
于凤芝倾其所有救儿媳的事传遍了凌源,让很多人感动。乡亲们说:“是于凤芝的所作所为感动了老天,所以给了她们家一个幸福圆满的结局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