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太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各级民政部门大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始终坚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全面推动民政事业改革发展。 先后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民政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太原市民政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奋进新时代,全市各项民政事业在践行初心和使命中取得新成效
(一)兜底民生服务,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庄严的政治宣言,指明了我们前进的航向,同时也擦亮了530万并州人民的梦想。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方针,太原市民政局连续五年以一号文件制定出台了“社会救助政策与扶贫开发政策无缝衔接行动方案”,以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水平、服务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为重点,实施政策衔接、兜底保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确保不拉一户、不漏一人,娄烦阳曲成功脱贫摘帽。
最低生活保障驶入快车道。自1997年建立城市低保制度以来,我市低保26次提标,平均标准由120元/人/月提高了730元/人/月,年均增幅达7.8%;2005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以来,23次提标,平均标准由90元/人/月提高到了682元/人/月,年均增幅13.5%。累计保障196.8万人次,发放低保金50.4亿元,城乡低保标准位居全省第一。
智慧化救助精准发力。20部门39项数据即时共享,公平公正的信息化救助深得民心,赢得赞誉。太原社会救助信息系统部门联网数量迈入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方阵。
临时救助“雪中送炭”。 2011年我市实行临时救助制度以来,以解决城乡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问题为目标,补“短板”、扫“盲区”,累计救助28.9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2.55亿元。
特困供养日趋完善。从2015年至今,连续5次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人均7570元/年提高到11388元/年,供养标准居全省前列。保障特困人员2.75万人次,累计发放供养救助金2.6亿元。
“爱心奶”情意浓浓。从2020年1月起,以政府补助、企业资助、工会赞助、社会捐助的方式,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开展“爱心奶工程”,向孤儿、70周岁以上低保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困难职工等五类特困群体每人每天发放1盒牛奶,覆盖2.5万余人,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关爱特殊困难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直面银发浪潮,“最美夕阳红”画卷逐渐变现
人人都会老,家家都有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奋斗目标。面对全市80万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市委市政府聚焦群众关切,不断探索创新,全市养老服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得到有效发展、多样化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系列保障措施持续加强、服务市场更具活力、养老服务质量大幅提升。
顶层设计,为幸福养老保驾护航。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绝非一时一事之功。市委市政府从完善政策机制入手,先后颁布《太原市养老机构条例》《太原市老年人权益保障办法》两部地方性法规,社区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应声出台,《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密集印发,全市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和综合协调发展工作统筹推进。社区养老机构基本条件、服务规范、等级划分、等级评定等4个地方标准,填补了我省社区养老标准空白。全市养老工作在着力当前的同时,更着眼长远,确保了全市发展的“红利”更多惠及到老年群体。
夯基垒台,让老有所居、居有所安不再困惑。十八大以来,围绕“健康太原”建设,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51个养老服务机构,222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503个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98个社区老年餐桌、750个为老服务网点构筑起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的养老服务网络。今年,15个城镇幸福养老工程,140个社区食堂,700个楼道6400户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正在全力推进,市级老年福利院即将竣工,县级老年福利院陆续开工,养老机构床位达到31090张,每千名老人床位达40张。
科技助力,满面春风直抵人心。全国第一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落户太原,社区居家养老9个重点领域齐发力,品牌连锁化龙头企业入驻,“12349服务热线”平台支撑,多模式“互联网+”智慧服务助力,市场化+政府购买方式运作,助急、助医、助餐、助洁、助浴、助(购)行等六助服务全面满足居家老年人需求。太原养老正成为全国养老事业的一张亮眼招牌。
优化环境,共绘夕阳风华正茂。充分发挥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不断降低制度性准入门槛,建立养老产业孵化园,从规划建设、购买服务、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补贴支持、贷款贴息、民办公助等方面对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予以鼓励和扶持。我市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标准首居全国第一方阵。高龄津贴三次提标,提升4-5倍,补贴标准中部六省领先。“十三五”期间,福彩公益金累计投入3.6亿元,支持全市养老事业发展。实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狠抓养老基本服务与安全管理质量,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初具雏形。
改革“破冰 ”,探索攻关收获满满。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鼓励各方充分参与,大力引进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积极探索公建民营、多元投入、合作经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社会化建设运营服务模式,市级老年福利院有望引进全国知名养老企业落地太原。部分农村敬老院设施提供给社会力量使用。培育+引进战略促使北京诚和敬、上海爱照护等一批知名服务机构与本土凯森、易照护等400余家小微养老服务企业、机构,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格局。在第十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上,市民政局与北京寸草春晖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三)聚焦基层治理,融合发展“同心圆”越画越大
近年来,深入开展“六权治本”,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坚持“3.15”“7.15”村务公开日,基层组织权力得到有效约束。将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等内容融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基层自治、法治、德法建设基础进一步加强巩固。立足全市社区治理现状,打造多维互动、多面整合、多样服务、多方共享太原治理新模式。和谐社区创建,增进了社区的凝聚力;打造智慧社区,实现多领域服务智能化;我市社区治理经验被民政部评为全国优秀案例。全市752个社区实现新建、改扩建社区活动场所和公益性服务设施面积500平米全覆盖。建立“引进-培养-使用”成长机制,不断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全市社区工作者5681人,95%以上为大专学历,平均年龄36.5岁,社区干部队伍呈现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特点。出台《太原市城乡社区治理促进条例》《太原市加强社区工作者职业薪酬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更好提升社区治理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四)坚持以民为本,便民惠民“连心桥”越走越宽
街头禁烧深入人心,鲜花祭奠、网络祭扫、家庭追思、时空信箱、社区公祭等,更多的文明选择让老百姓感叹:绿色、生态才是最好纪念。殡葬惠民范围不断扩大,从保障部分城乡特困群众,到全面免除城乡居民基本殡葬服务费的普惠性政策出台;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厚养薄葬”正成为一种潮流。
此外,流浪救助信息技术手段铺就回家路,婚姻登记标准化建设搭起幸福桥,残疾人补贴制度化保障凸显关怀,孤残儿童家人般温暖细心呵护。小街巷地名整治标出方向感,市县界联合检查明晰所属权;二青会志愿者美丽风景线,小爱心大慈善危难显身手;社会组织党建引领点明灯,政社脱钩健康发展添活力。救助站、康宁医院、老年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双塔公墓等重点项目建成或即将完工,民政设施落后保障难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太原民政软硬件服务能力双一流目标基本实现。
二、开启新征程,满怀信心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民政贡献
(一)以顺应群众期盼为牵引,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筑牢百姓幸福之基
积极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探索建立城乡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制度,加大困难家庭个案救助帮扶力度。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基层社会救助能力建设,整合救助资源,在乡镇(街道)设立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强化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完善社会救助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加强社会救助政策与养老服务、残疾人托养政策的衔接,鼓励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救助对象提供服务。
(二)以居家社区养老为抓手,对焦贴心优质,全面推动养老服务质量提升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服务于“健康太原”建设,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兴建一批政府托底型示范性养老机构,提档升级一批民办养老机构,打造一批高标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城乡日间照料中心。全面推进社区食堂建设,扩大适老化改造,覆盖更多老年群体。大力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居家上门服务,将专业化养老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全力推进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建设,到2022年,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具有一处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站、点),健全完善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市场运营为支撑、专业服务为保证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调整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标准和高龄津贴标准。大力推进康养产业发展,打响颐养太原品牌。
(三)以共治共建共享为目标,创新治理模式,构建城乡社区治理新格局
围绕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持续推进村(居)务公开,稳步提升村委会成员女性比例。出台《太原市城乡社区治理促进条例》,深入推进“1236+N”社区治理模式,加强社区民主协商,持续推进社区办公服务场所提档升级和社区减负增效,整合盘活社区资源,激发基层社区治理活力,促进社会协同,完善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机制。创新村级议事协商机制,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乡村治理体系。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制定和修订实现全覆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显著提升,加快补齐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短板。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更加健全,“三社联动”治理机制更加成熟定型,基层社会治理更加精准全面,城乡社区服务差别逐步缩小,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健全。
(四)以专项社会事务为着力点,强化便民惠民,持续完善基本社会服务体系
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聚焦群众关切,紧盯重点人群,以便民惠民为目标,深改革、补弱项、强基础,着力打造服务最优的民政。
加快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市要实现全火化区,三县一市要完成殡仪馆建设,遗体火化率稳步提高。持续巩固街头禁烧成果,健全完善联动机制,堵疏结合、多点发力,使文明、绿色、节俭的殡葬新理念深入人心。推进互联网+殡葬,打造指尖上的殡葬服务;探索扩大殡葬惠民覆盖面,健全多层次的殡葬惠民政策体系。探索启动“微光计划”,完善太原市未成年人保护服务体系顶层设计,开创“有服务、有平台、有保障”的未成年人保护新局面。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在全市范围形成设施完善、管理科学、工作规范、服务到位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新机制。残疾人福利工作扎实推进,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落实到位。全面规范婚姻登记工作,不断提升婚姻登记智能化、便民化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婚俗改革,引导文明健康的婚姻理念。以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为目标,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巩固撤并乡镇成果,积极推进乡改镇、撤乡设立街道办事处工作。着眼于地区和谐稳定,建立完善界线管理长效机制。突出文化传承和便民利民,保护挖掘地名文化,让百姓看得到历史,记得住乡愁。规范地名标志设置,及时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达到地名标志全覆盖,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