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博物馆里值得一看的首推水镜台,它坐东朝西,是祠里的一座戏台。
“水镜”之名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逃形”,寓意为善恶忠奸尽人皆知。戏台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确实也是在不断地向人们诠译着一幕幕人生活剧,用“水镜”二字作为它的名字的确是再合适不过了,比起现代的什么大剧院、剧场、舞台、戏院等称谓要高雅和贴切许多。同时从这一命名中,我们更可以看到山西古老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水镜台是一座明代戏台,此建筑集中国古代建筑中殿、台、楼、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造型雄齐,雕刻彩绘精细。戏台前台地下埋有八口大水缸,为我国较早时期的扩音设备,“水镜台”一匾为晋祠三名匾之一,被誉为“秀丽之笔”。
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周围加各种装饰,制作工艺精细。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镜台”横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嵌入石勾栏,将前后台围一周,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
走进晋祠大门,迎面第一座建筑就是水镜台,它是古代唱戏的戏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迎大门的是后台,上面悬挂着“三晋名泉”横匾。字迹清秀雄劲,为清康熙年间晋祠武举人杨廷翰所书。“三晋”指的是春秋末期,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历史典故,而“三晋名泉”指的是晋水名泉,名驰三晋。下面这副楹联是清末贡生宁惇德所作,1983年现代著名书法家刘柄森所写,“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形容悬山晋水,秀丽明媚。作者仅用二十个字,即描绘出一幅晋祠胜景自然景色的画卷。
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此台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
我国从唐代就有“庙会”活动(人们把那些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民间贸易活动称为庙会),而晋祠的传统习俗中,每年多有迎神赛社,祭圣母、祭水母等活动,这种活动最早始于北宋年间。而酬神演戏,是迎神赛会的重要内容,所以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二晋祠庙会、六月十五晋祠河会期间,都有在水镜台演戏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每到唱戏的时候台下人山人海,以前没有现代的麦克风,古人就在戏台前两侧的下方,埋了八口大缸,这是利用了物理学共鸣的原理(既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快的道理),所以不论在祠内任何角落都能听清台上的唱词。
在水镜台前台隔板的板壁上方有民国时期补绘的四幅画,从南到北第一幅绘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月下盟誓”的爱情故事,第二幅绘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第三幅绘的是“木兰从军”的故事,第四幅绘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弹琴”的爱情故事。这四副画着色艳丽,构图巧妙,人物生动,故事大众化,深受游客喜爱。
水镜台楹联:(挂于东向门柱上),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楹联为木制,隶书。此楹联为清末贡生宁惇德所作,1981年由现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所书。
这副联热情歌颂了晋祠风景的自然之美。静默的悬瓮山在蓝天之下高耸人云,清徹的晋水在缓缓流动,百花绽放万紫千红,禽鸟嬉戏自由飞翔。在轻描淡写中活脱脱描绘出一幅晋祠胜景的自然画卷。
作者简介:
宁惇德;清末页生,晋祠南堡人,工书法,善诗文。他生于晋祠,自然喜爱晋柯山水,对晋祠多有贡献。
刘炳森;(1937-2005),字树庵,号海村,自号刘五先生,祖籍天津武清,著名书法家和国画家,够隶书。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刘炳生隶书千字文》等。
山西素有中国古建筑艺术宝库之称,而晋祠就是这个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祠内宋、元、金、明、清历代各式建筑有100多座。晋祠的建筑布局基本采用了中轴线对称布局:中部建筑,结构宏伟,以艺术价值高贵而著称;北部建筑,依山势而建,错综排列,以崇楼高阁而取胜;南部建筑,既有楼塔耸峙,又有泉水环流,以风景诱人而驰名。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