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隔离如何措施到位,居民疑虑如何化解,核酸采集哪家需要入户……一个个战斗力“满格”的“小巷总理”样样门儿清。4月20日,记者跟随杏花岭区西华门、国师街、天地坛社区三位“80后”党支部书记的脚步一起丈量管控区、封控区疫情防控的“最后一米”。
早晨7:30,记者在驻地领取早饭时,电梯里碰到了已全副武装的西华门社区党支部书记武应平。
“武书记,咱不是约好了一会儿和您聊聊嘛,您捂这么严实,这是去哪儿呀?
“我先去社区看看,有些工作需要安排,一会我回来了,咱们再聊。”
“那您等我五分钟,我和您一起出发。”听到武书记要进封控区,记者赶紧放下饭,穿好防护服,一起出发了。在这里的几天实地采访,早已知道“大白”一旦进入封控区,没个七八小时出不来。一是因为他们舍不得浪费防护服,二是进了封控区,恐怕各种各样的事情会接踵而来,没完没了……
出门时,见武书记手里提着饭菜,出于好奇,就问了缘由。原来,她心里惦念着住在山针院儿的90岁老党员夫妇,想给他们送点热乎的饭菜。
行至西华门街,记者远远的就听到“我们爷三儿在家挺好的,你做好防护,安心工作。”
经武书记介绍,喊话的是网格员黄招丽的爱人。家住在物贸小区的小黄,因为工作,每天无数次经过这里,却不能回家。有时候,夫妻俩就这样隔窗相望,打打电话,挥挥手,知道家人一切安好,便心满意足。
“小黄,咱们一起去趟王贵堂家吧……”武主任不忍心打断。
“行,走!”黄招丽和家人挥了挥手,就加入了我们。路上,闲聊中说起孩子,武应平和黄招丽的面屏起了雾气,我知道:妈妈想孩子了。
进了小区,转过一道又一道弯,穿过一道又一道门,终于来到了老党员王贵堂家。“这是一些饭菜,你一个人照顾两位老人,做饭也顾不上,还热着呢,你趁热吃!”武应平关切地说。
“你们这么忙,还老想着我们,太辛苦了!”接过饭菜的王贵堂儿子连声道谢。
“有啥需要,你给我打电话!”顾不上多说几句,武书记又带着小黄来到了西二道街5号院残疾人冯和生家。老冯夫妻俩都是残疾人,不会用手机下单购菜。封控以来,买菜、送饭,社区和封控组总是想着他们,念着他们,希望能让老冯家的日子好一点、再好一点。
中午12:30,烈日高照,身着防护服走在小巷里,记者和搭档早已是大汗淋漓。而武书记却来不及感受这些,一上午的时间里,接电话、临时更改行程、临时变换方向,一度让记者认为,这恐怕是下沉封控区以来最艰难的一次采访。
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写在“大白”身上的“西华门”格外耀眼。突然觉得,其实,他们从未改变方向,从未变换行程,他们一直走在为民服务的路上……
中午1:00,记者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驻地。“咱们下午的主要任务是……”在一层大厅,天地坛社区党支部书记阎春霞正在安排工作。边吃饭,边开会。她们的时间就是这么一点一点儿挤出来的。
阎春霞的爱人也是一名社区书记,两个人同在防控一线。“早就把孩子送回奶奶家了,孩子也习惯了,我们俩老是这样。”春霞和记者应该是“老熟人”了,因为2020年采访社区防控工作,认识了“买菜的儿子”——原东山社区书记王琦,继而认识了春霞。现在在白桦苑社区工作的王琦依旧奋战在防控工作一线。夫妻二人同心战疫早已是习以为常的默契……
下午3:30,接到国师街社区党支部书记苗惠芳的电话,明天核酸采样的物资已全部到位。一进社区,记者就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人多、户多、平房多,防护物资自然就多。
“40个为一包,组成17个套装。”身着杏花岭区志愿者红马甲的罗大姐一边喊,一边整理手中的口罩包。
大学生志愿者王鹏远拿起已经数好的物资整齐摆放,一一标注。
“赵师傅,明天咱们要做核酸,你有时间过来吗?已有十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国师街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赵丽峰正在打电话,一个一个地核对明天能来的信息员名单。
前来支援的山大二院社区志愿者胥逦军正在贴试管码。社区一侧放着几大箱的抗原检测试剂,苗书记介绍,明天要全部发放给居民,下午三点前让大家传回结果。
晚上8:00,跟随三位社区书记,记者来到杏花岭街道党员议事厅。自封控、管控以来,疫情防控每日分析研判会从未缺席。忙碌了一天的他们看不出丝毫的倦怠。讲问题、报进展、做安排,一件事,一个人,都是他们心中的挂念。“小巷总理”用脚步丈量出的每一寸,都是爱的距离。
记者离开时,大家仍然在热烈的讨论中……(刘璟琛/文 段斌/图)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