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最早出自《诗·周颂·清庙》中的“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对越是报答颂扬的意思,“对越在天”原指的是感恩报答(先王的)在天(之灵)。
牌坊,也称牌楼,是古代用来宣扬所谓“忠孝节义”的礼教道德,比如贞节牌坊、功德牌坊、孝子牌坊。晋祠献殿前面有一座明代增修的牌坊,因为匾额上书的“对越”二字书法传神,极为有名,所谓称为“对越坊”,属于功德牌坊。对越坊也和难老泉、水镜台并称为“晋祠三匾”。
对越坊建于1576年(明万历四年)。牌坊高9.5米,四柱三间三楼,造型精美,雕刻玲珑,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雄壮而富丽。牌坊上原有邑姜氏为叔虞命名、周成王剪桐封弟、智伯水灌晋阳、豫让石桥刺赵等有关晋祠历史故事的彩绘。后经多次装修,现存彩绘内容已改为八仙、杨戬、哪吒等内容。牌坊前台基上蹲坐铁狮一对,铸造之法极为精美,初步鉴定为北宋遗物。这对铁狮子为牌坊的气势增色不少,使牌坊越发显得高大壮丽。
对越坊两侧分峙钟鼓楼,如坊之双翼,使对越坊显得更加稳重雄伟。两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两楼形制相同,下为边长约7米的方形石砌基址,高约3米,设有台阶可上下,台基上有12根廊柱,柱间置木栅,楼顶为重檐十字歇山顶,上饰彩色琉璃瓦。右侧钟楼内有大钟一口,传说此钟有9999斤,“9”为极阳数,乃至高无上之意,钟上铸"敕封广惠显灵昭济圣母庙"字样。相传天龙山圣寿寺铁钟与晋祠铁钟同时而铸,只要敲响其中一钟,另一钟则不敲自鸣。左侧为鼓楼,内置大鼓一面。钟、鼓为古代报时的工具,也就是成语 “晨钟暮鼓”之说。
相传对越坊是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高应元出资修建。高应元,太原晋祠东庄村人,善长书法,对父母极孝顺。相传,有一年,高应元的母亲突患头疼之症,久治不愈,高应元朝夕不安,一日沐浴更衣,在晋祠为母焚香祈祷并许愿,母体一旦安康,将捐资修祠。半年后母病痊愈,于是高应元捐资白银三百两,修建了对越坊和钟鼓楼,并亲笔书写"对越"匾。宣扬报答圣母邑姜的神灵庇佑之功,同时也暗喻对父母祖先积德行善的颂扬之意。“对越”二字,整饬遒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峭丽,不可揣摩。被列为晋祠三大名匾,被誉为是雄奇之笔。
牌楼结构从下往上由三部分基本构件组成。第一部分为立柱。牌楼主柱和辅柱一共12根,4根粗大的主体柱子一字排开,垂直竖立,根部设有夹杆石。为了加强牌楼的稳固性,每根主柱的头部前后又分别增加了4根戗柱。牌楼整体的重量由立柱传递到基座上面。
第二部分为木构架坊身,构件由下向上依次为:雀替、小额枋、折柱花板、大额枋、平板枋、斗拱。明间和左右次间构件间的关系紧密相连,明间小额枋下面伸出龙头形雀替,雀替后尾与次间大额枋是由一根木枋做成,穿过中柱与明间小额枋叠交在一起,成为明间和次间的水平联系构件,极大地加强了水平方向的稳固功能。明间小额枋之上为折柱走马板,巨大的匾额镶嵌于牌坊走马板上。
第三部分为屋顶,明间歇山式屋顶高耸,两旁次间屋顶略矮。屋顶脊兽坐镇,满铺灰色布瓦,绿色琉璃减边。一对大吻龙嘴大张,吞咬正脊,以防风雨侵蚀。屋檐边际的猫头是屋顶筒瓦伸出檐口的装饰构件,滴水是板瓦伸出檐口的装饰构件。整个牌楼造型玲珑剔透,华丽典雅,极富装饰趣味,成为景区建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