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不仅有景色宜人的自然风光,造型迥异的各式建筑更有悠久的人文历史;还有大量凝结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各式人文景观。因此,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骚客驻足于此,留下了大量反映晋祠风貌的文学作品,而最能将这些魅力十足的景致展现在世人面前且又对名胜地的知名度起到宣传作用的正是这些文学作品。
《晋祠》一文入选中学课本,被收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初中三年级上册,这篇文章让晋祠的全貌首次以散文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让世人熟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衡,当时的他是在《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站任上。北京的地图出版社要创办一个《图苑》杂志,就请报社帮忙通过驻各地记者约一些关于风景名胜的稿子。本着对晋祠的亲近感和熟悉感,按约写了这篇《晋祠》。
当年写这篇文章时梁衡36岁,在一个少年眼中,周柏、唐槐这些苍老的大树,穿越千年留存下来的宫殿、木雕、泥塑、铁人等文物,有一种悠远、神秘、瑰丽的感觉。历史的浑厚加春风的和煦,一种说不出的美感抓挠着一个少年的心,悄悄地埋下了一颗文化的种子。
晋祠也正如梁衡所描述的那样:“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水美。”
一、山之美:坐落于悬瓮山脚下,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这里山的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这处秀丽的古迹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秋来草木郁郁,时间在这里留下痕迹,每一处都成为经典。
二、树之美:千年古树仍以古老苍劲见长,一曰周柏,一曰唐槐,历经千年,仍苍劲有力,犹如一位知识渊博的老者。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三、水之美:山脚有难老泉的泉水涌出,流经智伯渠,进入鱼沼飞梁,流入晋祠的每一条河流。晋祠的水,多、清、静、柔,铺在河底,挂在岸边,浸润了大地,滋润了人心。
晋祠的美景与历史的厚重也正如梁衡文中所说的那样:“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里有千年古树,以古老苍劲见长;这里有木雕盘龙,让人叹服于木质之好与工艺之精;这里有古建筑群,以“三绝”闻名于世,建筑群以圣母殿为主包括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都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晋祠就是这样,以她优美的身躯来护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她,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
代表作和入选教材作品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