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说着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匾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凡楼、台、亭、阁、轩、榭、堂、馆,多缀有匾额。匾额一般挂在门或门内正堂的上方。样式以木刻匾额为主,以长方形为常见,尺寸规格视门面大小以及周边环境而定。
在晋祠博物馆的所有建筑中,现共有楹联匾额共计219副,其中圣母殿是楹联匾额最集中的地方,其内容大多为赞颂“封桐”三晋给人们带来的福泽,款款都是立意鲜明而深沉、书写和雕刻手法极为精炼的上乘之作。
圣母殿上高悬于建筑正中央的“圣母殿”牌匾注定它的不一般,它是我国国保级楹联匾额之一,该匾额为木制立匾,长2.3米,宽1.3米,“圣母殿”三字为楷体,摹以《颜真卿法帖》而加工放大。然而在晋祠博物馆众多匾额当中“圣母殿”匾额非常低调并不经常被人提起和介绍,但却并不妨碍它拥有精美可赞的雕刻,十分值得驻足观赏和品味。
在圣母殿前廊正中悬挂的匾额“显灵昭济圣母”,是北宋原物。
据《宋会要》记载:“熙宁十年(1077)封‘昭济圣母’,政和元年(1111)加封‘显灵昭济圣母’”。此外,除了前廊正中所悬慈禧太后御笔“三晋遗封”外,当数“永锡难老”一匾,“永锡难老”匾为篆书,为山西祁县晋商渠家渠本翘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所纂并书,语出《诗经•鲁颂》。“锡”当“赐”讲,意即永远赐予青春长驻。这里是祈求、赞颂晋泉永流不息。该匾采用阴刻、弧形、贴金的手法,由于光线与视觉的反差,使人看起来一会儿凸出,一会儿凹进,十分有趣,人称“活字匾”。
除上述的匾额外,还有一些匾额同样具有它的特殊性,它们是皇帝所题名,如清朝同治皇帝的“惠洽桐封”,光绪皇帝的“惠流三晋”等。
古代的文人墨客,一入晋祠便被这里碧波荡漾,绿水环绕的美景所吸引,这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微风轻轻拂过便有万千思绪涌起,不由得赞叹起笔题词“封桐”三晋给人们带来的福泽。这里有清代山西巡抚曾国荃的“恩周万禩”,清同治十三年山西巡抚鲍源深的“惠普桐封”,还有歌颂圣贤恩德的“坤厚载物”、“含弘光大”、“万汇含孳”“惠泽长流”、“灵源惠泽”、等,这些匾额虽然悬挂在不起眼的地方,但也值得人们驻足欣赏。
几千年来,它把中国古老文化中的建筑艺术、辞赋诗文、书法篆刻融为一体,写景状物,言表抒情,文采考究,意境深远,其中匾额便是中国文辞之美与工艺之美的集大成者。由于匾额在建筑物中占据了显耀的位置,因此极受古人重视。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
图片精选